赤壁之战,乃我国历史上一场赫赫有名的战役,发生于公元208年,这场战役不仅塑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,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宋代文学家苏轼的《赤壁怀古》一文,便以赤壁之战为背景,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怀念,本文将深入解读苏轼《赤壁怀古》原文,探寻其背后的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。
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政治家,他的文学成就卓越,尤以诗词见长。《赤壁怀古》是其代表作之一,全文如下: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 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 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 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 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 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 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,苏轼巧妙地运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手法,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,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。
苏轼以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开篇,将历史的长河与人物的兴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这里的“大江东去”指的是长江,象征着历史的流转;“浪淘尽”则意味着历史的变迁,无数英雄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;“千古风流人物”则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的赞颂。
苏轼提到了“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”,这里的“故垒”指的是赤壁古战场,而“周郎赤壁”则是指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在此地指挥赤壁之战,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,也暗示了历史的真实与传说的交织。
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,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壮阔和激烈,苏轼用“乱石穿空”来形容的险峻,用“惊涛拍岸”来形容江水的汹涌,用“卷起千堆雪”来形容战火纷飞的景象,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。
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”则是对赤壁之战背景的高度概括,赤壁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,更是一场英雄辈出的时代,苏轼用“江山如画”来形容的美丽,用“一时多少豪杰”来赞美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英雄。
苏轼通过“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”来追忆周瑜的形象,这里的“公瑾”是指周瑜的字,而“小乔”则是周瑜的妻子,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美女,苏轼用“雄姿英发”来形容周瑜的英勇和英俊,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。
“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”则是对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,这里的“羽扇纶巾”是古代将领的典型装束,而“樯橹灰飞烟灭”则形容了战船被火攻后的惨烈景象,苏轼通过这样的描写,展现了周瑜的智勇双全和军事才能。
苏轼以“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,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作结,这里的“故国神游”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,而“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”则是对自己早生华发的感慨,最后一句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。
苏轼的《赤壁怀古》原文,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,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,文章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,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在欣赏文学的同时,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