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乃唐代诗人常建的不朽之作,此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哲理,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瑰宝,下面,我们将对这首诗的原文及其意译进行细致的赏析。
原文: 破山寺后禅院,风烟俱净。 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。 盖竹柏影也。 墙外忽闻啼鸟声,夜静春山空。 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
意译: 坐落于破山之后的禅院,四周的风和烟尘均已消散,空气清新。 庭院里仿佛积满了明净的清水,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,摇曳生姿。 这一切,原来不过是竹柏的倒影。 突然,从院墙外传来鸟儿的啼鸣,夜晚的春山格外宁静,空旷。 月亮升起,惊动了栖息的山鸟,它们在山涧中不时地鸣叫,回荡在空旷的山谷。
赏析: 常建以破山寺后禅院为背景,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画卷,诗中,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,借此抒发自己对禅宗哲理的向往和对超然物外的追求。
首句“破山寺后禅院,风烟俱净”点明了诗歌的背景,破山寺后禅院,一个远离尘嚣、静谧祥和的所在,风和烟的消散象征着禅宗追求的清净境界。
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”运用了比喻手法,将庭院比作积水,清澈透明,水中的藻荇交织,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,暗示了禅宗思想中的“空”和“无”的境界。
“盖竹柏影也”揭示了前两句景象的真相,竹柏的影子映在庭院之中,诗人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,既描绘了禅院中的真实景象,又寓意了禅宗思想中的“虚幻”和“真实”的关系。
“墙外忽闻啼鸟声,夜静春山空”进一步描绘了禅院周围的自然环境,夜晚的禅院寂静无声,只有鸟儿的鸣叫声打破了宁静,这里的“夜静”和“春山空”既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宁静,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。
最后两句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”描绘了月亮升起时,惊动了山中的鸟儿,它们在山涧中不时地鸣叫,这里的“月出”和“时鸣”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,又寓意了禅宗思想中的“变化”和“恒常”的关系。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这首诗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哲理的向往和对超然物外的追求,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手法,使诗歌意境深远,哲理深刻,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