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情表》,亦称《陈情疏》,是三国时期蜀汉杰出名臣李密向蜀汉后主刘禅呈递的一篇恳切奏章,此文以它深切的情感、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内涵,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,本文旨在向您展示《陈情表》的原文及其精妙的翻译,以彰显李密那份深沉的忠诚。
臣密言:臣自幼遭遇不幸,早年丧父,慈父见背;四岁之时,舅氏夺母之志,祖母刘氏怜我孤弱,亲自抚养,我少时多病,九岁还不能行走,孤独无依,直至成年,既无伯叔,亦无兄弟,家族衰微,子孙稀少,外无亲戚支持,内无仆役助力,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,刘氏之亲,对我仍怀有嫌隙,贬低我,功名无成,每念及此,不禁对天地神明心生敬畏,我还有什么理由推辞呢?
臣密言:我本一介布衣,躬耕于南,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,不求闻达于诸侯,先帝不以我身份低微,三次屈尊至我茅庐,叹息不已,终于允诺我的请求,后逢国家倾覆,我在败军之际受命,于危难之际奉命行事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。
先帝深知我谨慎,故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我,自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不能完成先帝遗愿,损害其英明,故渡泸水,深入不毛之地,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,屈尊三次至我茅庐,叹息不已,终于允诺我随其驰骋,后逢国家倾覆,我在败军之际受命,于危难之际奉命行事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。
今益州疲弊,实为国家生死存亡之际,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,皆因追念先帝之恩遇,欲报于陛下,陛下宜广开圣听,发扬先帝遗德,激发士气,不宜妄自菲薄,误解忠言,堵塞忠谏之路。
宫中府中,本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,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公正之治,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,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皆良实、志虑忠纯,先帝简拔以遗陛下,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施行必能补阙漏,有所增益。
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,昔日试用,先帝称之曰能,众议举宠为督,愚以为军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。
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,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桓、灵也,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皆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。
我本布衣,躬耕于南,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,不求闻达于诸侯,先帝不以我身份低微,屈尊三次至我茅庐,叹息不已,终于允诺我随其驰骋,后逢国家倾覆,我在败军之际受命,于危难之际奉命行事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。
先帝深知我谨慎,故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我,自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不能完成先帝遗愿,损害其英明,故渡泸水,深入不毛之地,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,屈尊三次至我茅庐,叹息不已,终于允诺我随其驰骋,后逢国家倾覆,我在败军之际受命,于危难之际奉命行事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。
臣李密言:我自幼遭遇不幸,从小就经历了许多苦难,出生六个月时,父亲就离我而去;四岁时,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的志向,我的祖母刘氏,怜悯我孤苦伶仃,亲自抚养我,我从小体弱多病,九岁还不能行走,孤独无助,直到成年,既没有伯叔,也没有兄弟,家族衰败,后代稀少,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,在家里没有能够帮助的仆人,我孤独无依,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,刘氏的亲戚,仍然对我怀有嫌隙,贬低我,功名无成,每当想到天地神明,我都感到恐惧,我还有什么理由推辞呢?
臣李密言:我原本是一个平民,在南务农,在乱世中,我只是想保全自己的性命,并不想出名,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,竟然屈尊三次到我的茅庐里来拜访我,叹息不已,终于答应了我,后来,国家陷入危机,我在败军之际接受了任命,在危难时刻奉命行事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。
先帝知道我谨慎,所以在临终前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了我,自从接受命令以来,夜忧心,担心不能完成先帝的遗愿,损害了先帝的英明,所以渡过泸水,深入到荒无人烟的地方,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,竟然屈尊三次到我的茅庐里来拜访我,叹息不已,终于答应了我,后来,国家陷入危机,我在败军之际接受了任命,在危难时刻奉命行事,至今已有二十一年。
《陈情表》原文及翻译,不仅展现了李密忠诚之心的体现,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度成就,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、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内涵,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。
《陈情表》原文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、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,李密在文中多次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,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,使读者深感其忠诚与赤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