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English
智慧哲理苏轼清风 2025-07-16 17:09 1050
《后赤壁赋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,与《前赤壁赋》相呼应,描绘了作者在赤壁之战遗址的游历所见所感,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《后赤壁赋》原文,领略古人智慧,感受文字之美,《后赤壁赋》原文如下: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,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,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,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……...

后赤壁赋,穿越时空,感受古韵智慧

后赤壁赋,穿越时空,感受古韵智慧,探寻古人智慧,品读后赤壁赋原文之美,智慧,哲理,苏轼,第1张

《后赤壁赋》乃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,与《前赤壁赋》相映成趣,共同描绘了作者在赤壁古战场遗址的游历所见所感,本文将引领读者深入《后赤壁赋》的原文,领略古人的智慧之光,感受文字的无限魅力。

《后赤壁赋》原文如下:

壬戌年之秋,七月十五日,苏轼与友人共泛舟于赤壁之下,清风徐徐,水波不兴,举杯邀友,吟咏明月之诗,歌咏婉约之章,不久,明月从东山升起,徘徊于云间,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,任凭一叶扁舟随波逐流,穿越万顷汪洋,浩浩荡荡,仿佛乘风而行,不知止境;仿佛超脱尘世,羽化登仙。

饮酒畅快之际,苏轼击舷高歌,歌曰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,渺渺兮予怀,望兮天一方。”有吹洞箫的友人,依歌而和,箫声呜咽,似怨似慕,如泣如诉,余音绕梁,不绝如缕,舞动幽谷中的潜龙,唤醒孤舟上的寡妇。

苏轼神情凝重,正襟危坐,问友人:“箫声为何如此哀怨?”友人答道:“‘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’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?西望夏口,东望武昌,山川相连,郁郁苍苍,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?当他攻破荆州,顺流东下时,战船千里,旌旗蔽日,临江饮酒,横槊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而我与你在江渚之上渔樵,与鱼虾为伴,与麋鹿为友,驾一叶扁舟,举杯相属,如同蜉蝣置身于天地之间,渺小如沧海之一粟,哀叹人生短暂,羡慕长江之无穷,愿乘飞仙遨游,与明月长存,知其不可强求,将哀音寄托于悲风。”

苏轼说:“你也懂得水与月的道理吗?逝者如斯,而水却未曾离去;盈虚如彼,而月却始终不变,若从变化的角度看,天地间的一切都在瞬息万变;若从不变的角度看,万物与我皆无尽,又何必羡慕呢!万物各有其主,若非我所拥有,纵使一丝一毫也不愿强取,只有江上的清风,山间的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不竭,用之不尽,这是造物者无尽的宝藏,而我与你可以共同享用。”

友人笑而更酌,酒菜已尽,杯盘狼藉,两人相偎于舟中,不知夜已深沉。

《后赤壁赋》原文以优美的文笔,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在赤壁古战场泛舟游玩的情景,在这篇赋中,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,抒发了自己对人生、宇宙的感慨,文章开头,苏轼与友人饮酒赋诗,欢声笑语,展现了古人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,随后,作者以月亮为引子,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,表达了对长江之无穷、人生之短暂的羡慕之情,苏轼在江上观赏明月,领悟到了宇宙的无限和人生的永恒,从而放下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,与友人共赏自然之美。

《后赤壁赋》原文中的文字,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,令人陶醉,苏轼以其独特的文风,将自然景物、人生哲理融为一体,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领悟到古人的智慧,这篇赋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,更体现了他超脱世俗、追求自然之美的境界。

《后赤壁赋》原文是一篇充满哲理、意境深远的佳作,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,感受到了文字之美,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,让我们放下繁杂的琐事,静下心来,品味这篇经典之作,从中汲取营养,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