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English
唐代现实主义清风 2025-07-18 11:32 1108
石壕吏,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收录于其代表作《杜工部集》中,这首诗以石壕吏这一人物为线索,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,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,以下是石壕吏的原文及翻译,让我们一同领略这首诗的魅力,原文: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,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,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,听妇前致词,三男邺……...

石壕吏,唐代现实主义文学杰作解析与译文

石壕吏,唐代现实主义文学杰作解析与译文,石壕吏原文解读与翻译,唐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,唐代现实主义,第1张

《石壕吏》——杜甫笔下的一曲悲怆之歌

唐代诗人杜甫的《石壕吏》是一首五言古诗,收录在其著名的《杜工部集》之中,这首诗以石壕吏这一形象为轴心,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,生动展现了战乱中民众的苦难生活,以下是《石壕吏》的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,让我们一同感受这首诗的动人魅力。

原文: 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 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 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。 听妇前致词,三男邺城戍。 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 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 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 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 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 急应河役,犹得备晨炊。

翻译: 夜幕降临,我投宿于石壕村,只见官吏在夜色中捉拿村民。 一位老翁翻墙而逃,一位老妇出门张望。 官吏呼喊声何其凶猛,老妇哭泣声何其悲切。 倾听老妇的诉说,得知她有三个儿子在邺城戍守。 其中一个儿子捎来家书,告知另外两个儿子新近战死。 存活的人只能苟且偷生,而死去的人已永逝。 家中再无他人,只剩下一个尚在哺乳的孙子。 孙子尚小,母亲还未离去,出入时衣衫褴褛。 老妇人虽然体力不支,但仍请求随官吏夜归。 急忙应征河役,仍能准备早餐。

这首诗通过石壕吏这一事件,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病,官吏的残暴无道,百姓的苦难生活,以及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,都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

诗的开篇,描绘了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的场景,以及官吏夜间捉人的残酷画面,这两句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”简洁有力,勾勒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。

诗人通过老翁和老妇的对话,展现了战争的残酷,老翁翻墙逃跑,老妇出门探望,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了人民在战乱中的恐惧和无助。

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”两句,通过官吏的愤怒和老妇的哭泣,将战争的残酷推向高潮,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中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。

诗的后半部分,通过老妇的诉说,揭示了战争的深层原因,三男邺城戍,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,这些细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。

“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”两句,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谴责,在战争的阴影下,人们只能苟且偷生,而死去的人则永远消失。

诗人通过老妪的诉说,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悲哀,老妪虽然体力衰弱,但为了家庭的生计,不得不随官吏夜归。

《石壕吏》这首诗,以其深刻的意义和艺术价值,成为了唐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,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,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谴责,在今天,这首诗依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