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核舟记》是明代著名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散文,收录于《古文观止》之中,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艘由核桃核雕刻而成的微型舟船,不仅展现了作者精湛的技艺,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,以下是对《核舟记》原文的翻译与赏析。
原文: 余既为此志,后五年,吾妻死,室空不居,忽一日,启户视之,见舟中有一核,大如拳,剖之,黑黝黝如小山,可携可怀,又以刀刻之,工妙入神,因得“核舟记”之名。
余尝以刀刻舟,舟之与余舟等,而刻工之精,非余所及,因记吾妻死之年,为余刻舟,舟成,而吾妻死,因舟以记吾妻,故舟以“核舟”名。
舟首尾约三尺,中阔可容一人,舟底平如砥,四旁皆刻石鼓文,舟旁有两柱,一柱刻“清风明月”,一柱刻“山水清音”,舟中有一人,坐于船头,头戴乌纱帽,身穿青袍,手持折扇,神情悠然;舟尾有一人,立船尾,头戴斗笠,身穿蓑衣,手持竹篙,神情凝重。
舟之旁,有一石台,台上有一石鼓,鼓上刻有“如画”四字;舟之前,有一石碑,碑上刻有“核舟记”三字;舟之后,有一石桥,桥上有一石狮,狮首向舟,似欲护舟。
余观舟之精妙,叹为观止,舟之与余舟等,而刻工之精,非余所及,余思之,此舟非舟也,舟之精妙,在于核舟之刻工,核舟之刻工,非人力所能及,乃天工也。
翻译: 我写下这篇志记之后,五年过去了,我的妻子不幸去世,家中空荡无人,有一天,我打开门,发现舟中藏有一个核桃核,其大如拳,剖开一看,黑黝黝的,宛如小山,既可携带,又可怀抱,我再用刀雕刻它,工艺精妙,入神入化,因此得名“核舟记”。
我曾用刀雕刻过舟船,与我的舟相仿,但雕刻的精细程度,我无法比拟,我记下了妻子去世那年,为我雕刻舟船,舟成之后,妻子却已离世,我以舟来纪念妻子,所以舟被称为“核舟”。
舟从头到尾大约三尺长,中间宽敞,可容纳一人,舟底平坦如磨刀石,四周刻有石鼓文,舟旁有两根柱子,一根刻着“清风明月”,另一根刻着“山水清音”,舟中一人坐在船头,头戴乌纱帽,身穿青袍,手持折扇,神情悠闲;舟尾一人站立,头戴斗笠,身穿蓑衣,手持竹篙,神情凝重。
舟旁有一石台,台上有一石鼓,鼓上刻有“如画”四字;舟前有一石碑,碑上刻有“核舟记”三字;舟后有一石桥,桥上有一石狮,狮首朝向舟,似欲护舟。
我看这舟的精妙,感叹不已,舟与我的舟相仿,但雕刻的精细程度,我无法比拟,我想,这舟并非真正的舟,舟的精妙之处,在于核舟的雕刻工艺,核舟的雕刻工艺,非人力所能达到,而是天工之作。
赏析: 《核舟记》通过细腻的描写,将一个核桃核雕刻成了一艘精致的微型舟船,展现了作者魏学洢高超的技艺和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,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,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舟中的清风明月和山水清音。
文章开篇,作者便以“余既为此志”引出话题,简洁而有力,通过描述妻子去世后家中空寂的情景,引出核舟的出现,为核舟的精妙埋下伏笔,在接下来的描写中,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核舟的各个细节,如舟的形状、雕刻的图案等,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核舟的形象。
文章中,作者对核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,他不仅赞叹核舟的精妙,更将其视为天工之作,认为其非人力所能及,这种对自然美的崇拜和对技艺的推崇,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。
文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核舟虽小,却蕴含着大千世界,正如人生虽短暂,但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凡的成就,作者通过核舟这一小小的载体,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
《核舟记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,通过核舟这一形象,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,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